龍頭山鎮,劉先生的妻子和兩個孩子在地震中遇難,幸存的女兒為父親拭去眼淚82歲的吳桂珍凌晨才從廢墟中搶救出來,醫生為她做簡單治療然後送往巧家縣醫院他們是逝者,是雲南魯甸縣龍頭山鎮營盤社謝家人。有大人,有小孩,他們下了山,將沒於塵土本版供圖/CFP
  8月3日發生在雲南省昭通市魯甸縣的6.5級地震災情牽動著無數人的心。和2008年發生的5·12汶川地震的慘烈相比,雲南魯甸地震的震級似乎小了很多,也“溫柔”了很多。但為何這次地震仍造成了398人死亡,一百多萬人受災?是昭通處於地震帶上地理位置太過特殊,還是人口過於密集?目前,救災還有哪些難處?災區最需要的是什麼?在8月3日那個血色清晨後,一個又一個的問題縈繞著我們。
  “那種聲音聽起來像是在打雷。人站在那裡,只覺得上下左右在劇烈搖擺。”這是災區許多人對地震那一瞬間的共同描述。昨日,記者徒步進入震中龍頭山鎮看到,在狹長的河谷地帶,靠近山體一側房屋嚴重受損,不少房子甚至完全垮塌。記者從雲南省政府應急辦獲悉,截至8月4日14時,地震造成昭通市魯甸縣、巧家縣、昭陽區和曲靖市會澤縣108.84萬人受災、398人死亡。為何這次雲南魯甸地震會造成如此大的傷亡,災區到底需要什麼?
  疑問一
  6.5級地震是否屬於強震?
  震級加一級 釋放能量多30倍
  雲南省地震局地震防禦處處長張俊偉分析,雖然這次魯甸地震震級沒有5·12汶川地震大,但並不是像人們認為的小地震。按震級大小,震級大於或等於6級地震屬於強震,能造成嚴重破壞,此次地震的震中處於昭通—魯甸斷裂帶,從歷史來看,這次地震是該區域1974年以來最大的一次,也是雲南14年來遭遇的最大地震。
  “震級相差一級,釋放的地震波能力大約相差32倍。”張俊偉說,不同震級釋放的能量不是簡單的數量對比,而是一種指數關係。雲南省地震局的強震儀主要記錄加速度,本次記錄到的加速度值為948Gal,980個Gal就是一個G的加速度。將近一個G的加速度完全可以把東西拋起來,如此大的能量肯定會造成建築物的重大破壞。雲南省地震局高級工程師李道貴說,這是雲南省有數字地震記錄以來的最大加速度,形象地說,如果這個值再大一點,超過1個G的話,地面上的房屋和物體會被原地位移,破壞極大。在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研究員陳會忠看來,6.5級地震已經是強烈的破壞性地震。他解釋稱,相差一級的地震,能量差30多倍,因此6.5級地震要比6級地震多出10多倍的能量。
  疑問二
  魯甸為何傷亡慘重?
  震源淺 人口密度大 房屋不抗震
  雲南省地震局地震防禦處處長張俊偉表示,本次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屬淺源地震,因此地震波的衰減也比較小。第二,災區人口密集。魯甸縣總人口39.79萬人,災區人口密度達265人/平方千米;遠遠高於110人/平方千米的雲南平均人口密度。災區房屋抗震性能差。震區多數民房為土石夯充牆體、土擱梁(牆抬梁)結構,甚至部分建築為土牆加混凝土屋蓋,頂上的蓋板比較重,頭重腳輕,抗震性能極差。尤其是土坯房抵抗橫向晃動的能力較弱。當地經濟水平不高,屬國家級貧困縣,農村房屋以磚混合土木結構為主,普遍未經抗震設防,部分房屋以夯土牆承重且老舊,抗震性能差,這是導致人員傷亡嚴重的重要原因之一。
  震區位於烏蒙山區,岩石變形和破碎得比較厲害。民間說繩子容易在細處斷,對於地塊而言,發生變化時其薄弱環節也容易發生滑動和破裂,而且容易傳遞地震波。“災區當地地形崎嶇、構造複雜、地層破碎,又恰值雨季,滾石、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災害極易發生,這些因素都會導致人員傷亡的增加。”雲南省地震局高級工程師李道貴說。
  疑問三
  前方救援遇到的最大困難是什麼?
  道路不通 次生災害頻發
  由於交通擁堵,記者與大批從昆明、昭通趕回災區救援親友的村民一起,放棄車輛選擇徒步前往龍頭山鎮。
  記者在前方看到,隨著向災區方向的深入,沿路山體滑坡也隨之增多,路邊甚至還有數輛被石塊砸中的車輛。在距離龍頭山鎮龍泉中學兩公里左右的路上,地震引發了巨大的山體滑坡,將道路完全阻斷,大量石塊和泥土滾入河中。六台挖掘機和鏟車正在全力清理河道、重新鋪設河岸。毫無疑問,目前救災前線最緊要的任務是:打通生命線,打通生命線,打通生命線!
  而這條極為寶貴的生命線,恰恰在一個月前就受到了嚴重影響。7月6日,雲南昭通魯甸縣多個鄉鎮因為多日來的大雨,發生山洪、塌方、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其中受災較嚴重的就包括此次震中區域龍頭山鎮。正是因為受此前泥石流影響,魯甸縣城通往龍頭山鎮沿河村公路路段多處出現山體塌方現象,交通尚未完全恢復。加上地震影響,交通設施又有了不同程度的受損,加大了搶通道路的難度。
  記者瞭解到,除重災區魯甸縣以外,全市還有多條公路需要保通,搶險保通任務重,加之災區山體地質脆弱。據氣象部門預測未來三天降雨多,容易引發次生災害,搶通進度難以保障。由於受條件所限,目前只能進行簡單的搶通,道路通而不暢,加之救災車輛多,大型貨運車輛難以通行,影響救災物資運輸,搶險保通保障任務特別繁重。
  在災區現場指揮救援的武警交通第一總隊參謀長苗承祥表示:“災情大於一切,交通部隊官兵將不惜一切代價全力打通生命線。”
  疑問四
  此次地震有無提前預報?
  提前3秒預警 人員傷亡少14%
  有媒體報道稱,8月3日發生的雲南魯甸地震,昆明曾提前57秒收到預警信息,昭通市區提前10秒收到預警信息。不少網友提出質疑,如果地震無法預測,為何會有預警信息,這條新聞靠譜嗎?
  記者從發出預警信息的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核實瞭解到,昆明曾提前57秒收到預警信息,昭通市區提前10秒收到預警信息的內容屬實。只是,這跟預測地震是兩碼事。
  “地震預警不是地震預報。地震預報是在地震發生前告訴大家,可能在未來某個時刻某個區域有地震會發生,地震預警是指地震已經在震中發生了,地震預警系統利用電波和地震波的速度差,為其它可能受到地震波及的地方發出預警。”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所長王暾告訴記者。
  據王暾介紹,雲南昭通地震局和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聯合建設的地震預警系統成功預警,且按照預估烈度大於3.0度的原則,觸發了分佈在雲南昆明、雲南昭通、雲南麗江、四川宜賓、四川涼山、四川樂山等地的26所學校的警報。
  儘管地震預警系統無法為在震中的災區人民提前警示,但並不是說毫無意義。
  “理論研究表明,如果預警時間為3秒,可使人員傷亡比減少14%;如果為10秒,人員傷亡比減少39%。此外,通過應用地震預警信息合理應對地震災害,對預警效果範圍內的高鐵、輸油輸氣管線、化工、核反應堆等危化行業安全有較大作用。”王暾說。
  疑問五
  後方救援怎麼才能幫忙不添亂?
  讓出生命通道 不盲目進入災區救援
  雲南省紅十字會備災救災中心志願服務隊隊長楊海龍步行3個多小時到達震中龍頭山鎮。他告訴記者,目前龍頭山鎮受災群眾急需帳篷、衣服、棉被、毛毯、水等,鎮里的糧食也很少。
  能不能用直升機投送物資?楊海龍說,目前直升機主要用於救治傷員。
  對於一些希望向災區送愛心的社會群眾,楊海龍說,個人建議大家還是留在後方,因為災區的救援力量很充足,交通又很堵塞,“如果不是具備專業技能的人員,建議不要前往災區。”
  楊海龍還表示,災區有大量傷員,呼籲大家在昭通市獻血。對於微信、微博號召大家在昆明也踴躍獻血的呼籲,記者採訪了昆明血液中心新聞發言人朱祥明。他表示,血液跨地調撥很方便,目前傷員數字仍不能最後確定,因此有可能在後期增加,屆時用血量也將明顯增加。作為雲南省最大的血站,昆明血液中心已經接到上級指令盡可能地多採血,做好昭通血站的後援。為此,昆明血液中心今天起將採血點從8個增加到12個,並延長工作時間。記者瞭解到,特別是在轉移安置災民過程中,搭建簡易棚舍所需的彩條布(三色布)需求量大,市場供應緊張。
  另外記者瞭解到,昨日中午12時,雲南昆明通往昭通的昭待高速會澤收費站,抗震救災專用通道被大量民用車輛占據,造成交通擁堵。公安部交管局在地震後已迅速啟動地震應急二級響應,指導雲南公安交管部門加強交通應急管理,要求雲南省交警總隊對昭通通往魯甸地震災區的公路全線實施交通管制,確保運送傷員和抗震救災人員、物資、裝備的車輛優先通行。
  呼籲群眾:①請一定要讓出生命通道,最好不要駕車自行前往災區救災;②請沒有重要事情的駕駛人不要前往災區;③沒有基礎避險知識的普通志願者不要盲目進入災區;④不轉發未經核實的信息。
  疑問六
  災區是否會發生5到6級強餘震?
  6級以上餘震發生的可能性不大
  據央視報道,中國地震台網專家3日晚對雲南昭通魯甸縣地震進行會商研判。
  專家認為該地區地質地貌複雜,需預防5到6級餘震及多種次生災害。從此次地震本身的特點來看是一次北西向破裂。該地區屬於深山峽谷型地貌,而且目前雲南地區處於雨季,災區居民需預防次生災害的發生。
  中國地震台網中心地震預報部主任蔣海昆研究員表示:“雲南省中強地震相對比較活躍,並且地震類型很多情況下以震群型地震出現,就是出現多次差不多大小的地震,通常5到6級,6.5級以上不多見。所以我們研判,當地發生更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我們將密切關註5到6級的較強餘震。”
  8月4日,震後的第一個清晨來臨的時候,中國地震局發佈消息稱,截至4日8時魯甸地震已記錄到411次餘震。
  疑問七
  是否有必要全國清查地震頻發地區?
  人口大規模遷移不現實
  這些年,地震和地質部門也都在對地震帶上哪些地區不適合建房有過研究,也提出過建議,但這些建議似乎都是紙上談兵,收效甚微。是否有必要勘測地震頻發地區,之後對高危地區的群眾進行大規模遷移呢?
  專家認為,我國中西部在做研究,這是個普遍的問題。有必要查清地震可能誘發地質災害的地段,形成一個國家級別的區劃圖,把地震災害強的地區標註出來,在以後的建設規劃中要有意識地避開這些地區。但是像昭通這種地區,因為地質災害可能比較嚴重就進行大規模的人口遷移不太現實。地震不像雨季年年有,地震周期很長,有時候幾百年甚至千年才有一次。在沒有弄清楚地震來源時,盲目地進行人口遷移在物力和財力上都不現實。
  本報綜合新華社、央視等媒體報道  (原標題:震殤背後的7大疑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acaqcdohep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